在北京海淀区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训练厅里,金属剑刃碰撞的清脆声响此起彼伏,十几名身着白色击剑服的孩子正专注地练习着基本动作,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,仿佛在漫长的等待后,终于找回了那片属于自己的“战场”,站在场边静静观察的,是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,她微笑着说:“看到孩子们重新拿起剑,脸上洋溢着纯粹的快乐,这正是我们努力的意义——让他们享受重回剑道的每一刻。”
2020年以来,全球体育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,击剑作为一项依赖面对面训练和比赛的竞技运动,也面临重重困境,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在接受专访时,详细分享了击剑运动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复苏历程,她指出,疫情期间,许多击剑俱乐部被迫关闭,线下比赛暂停,孩子们只能通过线上课程维持训练,但效果有限。“击剑不仅是一项身体运动,更是一种心理和社交体验,缺少实战和互动,孩子们的热情难免受挫。”
随着社会逐步恢复正常,北京市击剑协会积极推动击剑运动的复苏,王钰介绍,协会联合多家俱乐部和学校,推出了“重返剑道”系列计划,包括安全训练指南、小型赛事重启和青少年心理支持项目。“我们的核心目标是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,重新发现击剑的乐趣,而不是急于追求竞技成绩。”她强调,这一理念得到了家长和教练的广泛认同。
数据显示,北京市青少年击剑参与率在2023年初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的80%以上,部分俱乐部甚至出现了报名人数激增的现象,王钰认为,这反映了家长和孩子对体育活动的渴望。“击剑不仅能锻炼身体,还能培养孩子的专注力、决策力和抗压能力,在经历了长时间的隔离后,这些品质显得尤为珍贵。”
王钰在击剑领域已有超过15年的经验,从专业运动员到协会管理者,她见证了击剑运动在中国的演变,她特别强调,当前的重点是推动“快乐击剑”理念,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群体。“过去,许多家长将击剑视为升学加分工具,孩子背负着沉重的竞技压力,但现在,我们更希望他们从内心热爱这项运动,享受过程而非结果。”
这一转变在训练方式上体现得尤为明显,王钰举例说,协会鼓励俱乐部采用游戏化教学,例如将基本动作设计成趣味挑战,或组织团队对抗赛,以增强孩子的参与感。“有一次,我看到一个平时内向的孩子在团队赛中主动指挥队友,赛后他兴奋地告诉我,‘击剑让我觉得自己像个英雄’,那一刻,我深深感受到运动带来的正能量。”
心理支持也是“快乐击剑”的重要组成部分,王钰提到,协会与专业心理机构合作,为青少年提供压力管理课程,并培训教练识别孩子的情绪变化。“击剑场上的胜负是暂时的,但心理健康会影响孩子的一生,我们希望通过运动,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韧性。”

家长角色的转变同样关键,王钰观察到,越来越多的家长从“成绩导向”转向“成长导向”。“他们开始问孩子‘今天玩得开心吗’,而不是‘你赢了吗’,这种变化让孩子更愿意坚持训练,甚至将击剑视为终身爱好。”
为了扩大击剑运动的影响力,北京市击剑协会积极与社区和学校合作,王钰介绍,协会在多个区县推出了“击剑进校园”项目,通过选修课和课外活动,让更多孩子接触这项运动。“我们不仅提供设备,还培训体育教师,确保教学的专业性,已有超过50所中小学参与其中,反响热烈。”
在社区层面,协会组织了一系列公益体验活动,吸引家庭参与,王钰分享了一个感人故事:一名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社区活动中首次尝试击剑,从此迷上了这项运动,后来通过协会的奖学金计划持续训练,最终在市级比赛中获奖。“击剑不应该只是少数人的特权,我们努力打破经济和社会壁垒,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体验它的魅力。”
协会还利用科技手段提升击剑的普及度,王钰提到,他们开发了线上教学平台,提供免费视频课程和虚拟比赛,方便偏远地区的孩子学习。“科技不是替代面对面训练,而是补充,它让击剑变得更 accessible,尤其在过渡期发挥了重要作用。”
展望未来,王钰对击剑运动的发展充满信心,她认为,后疫情时代,人们更重视体育的健康和社交价值,而击剑恰好能满足这些需求。“下一步,我们将重点推广击剑的文化内涵,例如它的历史、礼仪和哲学,这不仅能丰富孩子的知识,还能培养他们的品格。”
协会计划扩大国际交流,邀请国外教练和选手来京分享经验,王钰说:“击剑是一项全球化运动,通过交流,孩子能开阔视野,学习多元文化,我们已经在筹备明年的青少年国际邀请赛,希望能激发更多孩子的兴趣。”

对于长期目标,王钰强调,击剑的终极意义不在于奖牌,而在于对人的塑造。“我希望十年后,这些孩子长大后,无论是否成为专业选手,都能记得击剑带给他们的快乐和成长,那将是我们最大的成功。”
在训练厅的角落里,一个小女孩刚刚完成她的第一次实战,尽管输了比赛,她却笑着跑向王钰,兴奋地说:“王老师,我下次还要来!”王钰蹲下身,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:“只要你享受这个过程,你就是赢家。”这一幕,或许正是“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”最生动的诠释——在剑道的世界里,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