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纽约曼哈顿的晨光中,费若秋的身影出现在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的台阶上,这位曾以“旅法剑客”之名叱咤国际剑坛的运动员,如今卸下佩剑,手持书卷,开启了在哥大经济学系的求学生涯,从巴黎的剑道馆到常春藤的讲堂,这位25岁的中国击剑冠军用行动诠释着人生不设限的可能。
“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在运动巅峰期选择留学,其实这更像一种必然。”费若秋在哥大附近的咖啡馆接受专访时坦言,2022年,她在赢得世界击剑锦标赛银牌后突然宣布暂别赛场,次年以优异成绩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,这个决定在当时引起哗然,但对她而言,这是延续十余年的规划。
费若秋与击剑的缘分始于童年,2008年,9岁的她在电视上看到仲满在北京奥运会夺冠的瞬间,当即对父母宣布要学击剑,这个看似冲动的决定得到了开明家庭的支持。“父母从不用成绩绑架我的选择,他们常说‘人生是旷野,不是轨道’。”
2015年,16岁的费若秋在青奥会崭露头角后被法国国家击剑训练中心相中,开启旅法生涯,在巴黎郊区的训练基地,她经历了文化冲击与技战术重塑。“法国教练特别注重战术思维的培养,他们教我把击剑看作‘物理化的象棋’。”这种理念让她受益匪浅,2019年,她历史性闯入世锦赛四强,世界排名跃居前三。

然而就在运动生涯如日中天时,费若秋开始为转型做准备。“运动员职业生涯有限,但学习能力是终身财富。”她利用比赛间隙自学大学课程,2021年甚至通过线上方式修完了部分微观经济学课程,这种未雨绸缪的远见,源于她亲历的一个转折点——2020年东京奥运会因疫情延期。

“那一年让我深刻意识到,人生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。”费若秋回忆,奥运延期打乱了所有计划,却给了她沉淀思考的空间,她开始系统学习金融知识,与教授合作研究体育经济学,这些经历最终成为她申请哥大的重要基石。
哥大的学习生活并非坦途,首学期,费若秋一度在微积分课程中挣扎。“比世界决赛还紧张,”她笑道,“在剑道上,我靠直觉和肌肉记忆;在课堂上,每个公式都需要严谨推导。”她将运动员的毅力融入学业,每天清晨五点半起床训练,课后在图书馆苦读至深夜,这种自律让她在期末取得了全A成绩。
求学路上,费若秋特别感谢中国击剑协会的支持。“协会创新性地允许运动员分段完成学业,这种人性化管理让更多运动员敢于追求全面发展。”她透露,目前国内已有十余位现役运动员在高校深造,这种体教融合的新模式正在结出硕果。
尽管暂别赛场,费若秋仍保持每周20小时的击剑训练。“学业与击剑本质相通——都需要专注、策略和临场应变。”她计划在完成本科学业后重返赛场,目标直指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。“经济学让我学会用数据模型分析比赛,这种跨学科思维反而提升了我的战术理解。”
费若秋的故事正在影响年轻一代,通过社交媒体,她分享着哥大求学点滴,收获数十万粉丝关注。“很多孩子告诉我,他们看到了运动员的更多可能,这比赢得奖牌更让我欣慰。”
在哥大著名的Low Library前,费若秋望着罗马柱廊说:“这里镌刻着‘智慧之城’的箴言,对我而言,智慧就是永远保持学习的状态。”夕阳为她镀上金边,那个曾经在剑道上英姿飒爽的身影,如今在学术殿堂里同样从容自信。
她的经历印证着现代运动员的多元化发展——奖牌不是终点,而是探索世界的起点,从巴黎到纽约,从剑道到课堂,费若秋用行动书写着新时代体育人的精彩篇章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